近年来,蒙城县民政局着力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委托蒙城县向日葵社工服务社、合肥市庐阳区实创公益发展中心两家专业社工机构,在社工服务精神障碍患者领域进行了大胆尝试,力争建立布局健全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康复服务网络全覆盖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专业社工机构通过项目落实实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总结出“3364”精康服务体系,为精神障碍患者点亮了回归社会的希望之光。
三群体共同参与,携手共筑康复梦
“医护+社工+患者”三群体紧密合作,共同构成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坚固基石。2021年底,依托“阳光旅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与蒙城县脑康医院达成合作协议,组建了一支“精康融合行动”专家指导队伍,每年对服务机构人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志愿者等开展2场技术指导、2次评估督导和2场示范培训,不断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的方式,汇聚专业服务力量,构筑专业综合服务团队,如同桥梁,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康复服务转介机制,连接医院和社区,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双向转介服务,提供精准康复服务,激发患者的内在动力,共同推进康复工作的深入发展;患者作为康复的主体,针对不同精神障碍类别,可在专业评估并签订康复服务协议后,积极参与社区康复训练、用药指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文娱活动、压力喘息、情感慰藉等服务,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逐步“走出孤岛”,回归社会。
三主体共同发力,打造全方位康复网络
“医院+社区+家庭”三主体协同作战,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康复服务。2021年底,在蒙城县脑康医院设立首个康复服务站点,并在医院提供专业诊疗的基础上,引入社工力量开展康复服务,着力将该站点打造成县内“精康融合行动”实训基地,为各社区康复站点工作人员提供集教育、学习、实操的“人才创新港”;截至24年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指导功能,建设社区康复服务站点3个,以“医院+机构+社区站点”的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打造“精康家园”服务品牌;在精神康复者的康复进程中,家属的照护与支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康复站点通过定期为服务对象家庭提供服务,在认知上:普及照护知识和政策,弥补照护知识缺口;情绪上:搭建舒压解忧网络,舒缓照护压力;意志上:创建照护喘息平台,维持照护动力;行为上:共享照护技巧与经验,增强照护能力入手,提升精神康复者家属的照护能力以促进康复患者实现更好复元。三者联动,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康复生态系统,让患者在不同场景下都能得到恰当的帮助与关怀。
六方面共同服务,全方位促进康复
做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康复站点社工运用六位一体的模式介入,丰富完善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心理疏导六类基础服务内容。2024年,全县开展精康服务,登记康复对象340人,接受规范服务175人,年服务2100余人次。并在六类服务的基础上,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形式多样化,根据康复对象个性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日间训练和职业转介、居家支持和家庭支援、同伴支持、患者家属专家交流互助等形式的康复服务,不断健全满足全面康复需要的服务网络。
四路径共同提升,确保康复服务高质量
多频次收集需求:各站点组织多元力量对康复患者进行月度随访,详细了解他们的病情诊治、康复、家庭情况、备药情况、康复意愿等信息,结合患者需求,优化服务内容,2024年,全县开展集中走访12轮,入户320户,新签订精康服务协议65人;多形式提供服务:不仅依靠康复站点内的基础康复服务,驻点社工还通过个案管理、小组活动、社区融合等多种服务形式,结合心理、身体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内容,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支持。对长期居家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定期上门提供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照护指导、政策咨询、情感支持、喘息服务等,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和社会融入;多元化资源整合:加强同脑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协作联动,广泛链接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多方支持体系,惠及更多的康复家庭,目前,各站点均组建了1支志愿者服务团队,常态化对接县内医疗志愿服务组织,年志愿服务500余人次;多途径加强宣传:利用新媒体、公益活动等渠道,精神卫生日、助残日、公益日等时间节点,提升公众对精神障碍康复的认知与支持,减少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鼓励更多患者和家庭积极寻求康复服务,2024年,各站点共开展宣传活动32次,发放彩页2000余份,发布各级宣传稿件24篇。
“3364”精康服务体系,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专业、贴心的康复服务,更为推动县内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下一步,蒙城县民政局将按照精康融合工作具体要求,持续做好精神障碍患者入户评估、服务工作,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推动精康融合项目落地见效,以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使精神障碍患者能够生活自理、走出家庭、回归社会。
文/杨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