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幕上的哪吒脚踏风火轮冲破天际,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回响中,三十多双眼睛在亮起星辰般的光。2025年2月22日,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龙湖街道中沟社区“快乐驿站”春季新学期为留守儿童策划了一场特别的集体观影活动。没有繁复的课程,没有刻意的说教,仅仅是共同观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体验,却在孩子们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这场看似简单的光影之旅,让孤独的童年与千年神话对话,让银幕内外的命运共鸣悄然生长。
共赴光影之约:从沉默到沸腾
2月22日上午9点,三山经济开发区龙湖街道中沟社区活动中心的窗帘准时闭合。志愿者发现,最初总有人缩在角落——一个穿褪色校服的男孩摸着墙根才敢落座,两个扎马尾的女孩始终把书包抱在胸前当“盾牌”。后来,突然有孩子主动调整座位:“让新来的妹妹坐中间,这里看得清楚。”
仪式感中的归属
看似寻常的观影活动,藏着精心设计的“入场仪式”。志愿者用废纸箱制作了“灵珠”“魔丸”两种不同颜色的“通关文牒”,孩子们进场时需随机抽取。“抽到魔丸的孩子反而更兴奋,他们说哪吒也是魔丸。”活动负责人笑道。随着活动推进,曾被视为“异类”的标签,逐渐成为孩子们自我调侃的默契。当某个男孩作业本上出现“小妖怪”涂鸦时,他得意地向同伴展示:“看,这是我的混天绫印记。”
沉默世界的破冰
前二十分钟的观影总是安静的,只有银幕的光影在脸上流转。但当哪吒被村民扔鸡蛋的画面出现时,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抽泣。这声哭像打开了某个开关,原本正襟危坐的孩子开始晃动脚尖,有人捏紧拳头,有人对着银幕比划招式。当敖丙的万龙甲碎裂时,后排突然站起一个小身影:“他明明可以不管的!”这句话引发连锁反应,三十多个声音开始争论“哪吒该不该救陈塘关”。志愿者没有制止这场混乱——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集体发声。
神话照进现实:在台词里寻找答案
“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当这句台词在影厅回荡时,志愿者在黑板上写下“成见”二字。原本喧闹的空间突然沉寂,某个女孩举手:“老师,大山会压垮人吗?”这个问题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台词本里的秘密
一些孩子有本手工装订的“哪吒语录”。起初只是记录电影台词,渐渐却变成心事树洞。一个总被嘲笑“脏兮兮”的男孩在“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旁画了带翅膀的自己;某个因成绩差被安排单独坐的女孩,在“你是我唯一的朋友”那页夹了片枯叶。最年长的志愿者在总结会上哽咽:“我们以为在陪孩子看电影,其实是电影帮他们打开了心门。”
跨越时空的对话
观影结束后,孩子们突然围住志愿者:“哪吒现在多大了?”“敖丙的伤好了吗?”这些天真的问题催生出特别环节——给电影角色写信。有的信塞满拼音:“哪吒哥哥,下次生日可以带我飞吗?”有的信透着早熟:“我知道你不是坏孩子,只是太孤单。”这些信件未被寄出,却成为观察孩子心理的窗口。
微光成炬:当感悟点亮生活
观影时出现了意外一幕:当村民跪拜哪吒时,前排突然站起五六个孩子,对着银幕深深鞠躬。这个自发举动让志愿者既惊讶又感动——他们终于懂得,英雄的诞生需要跨越多少偏见。
悄然改变的生长轨迹
曾经躲在最后排的男孩开始提前到场擦椅子,他说“哪吒来的时候,沙滩也没有垃圾”;总爱打架的“刺头”悄悄把零食分给更小的孩子,理由是“李靖教哪吒控制脾气”;最令人触动的是,当社区提议增加其他活动时,孩子们集体反对:“我们还没学会哪吒的不认命。”这些变化细碎却真实,就像春芽顶开冻土时的裂响。
镜面般的双向触动
志愿者在服务手记里记录下无数震撼瞬间:当讨论“哪吒该恨父母吗”时,一个父母三年未归家的女孩说:“他爹娘把命都给了,还要怎样?”当分析敖丙的选择时,总考倒数第二的男孩突然发言:“背负太多期待的人,走路会踩碎自己的影子。”这些超越年龄的感悟,让大学生志愿者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不是我们在教孩子,是他们在治愈我们的世故。”
这场纯粹的观影活动,没有精巧的设计,没有宏大的目标,却印证了最朴素的道理:真正的教育如细雨润物,当一颗心遇见另一颗心的共鸣,改变便已在发生。或许正如某个孩子在信中所写:“原来神话里那个无法无天的小妖怪,早就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他需要的不是管教,而是有人对他说一句:别怕,我陪你一起对抗这个世界。”
银幕暗去时,光从未消失。它化作三十多簇跳动的火苗,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中,照亮了更多等待破茧的生命。
濮宗光 何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