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基层治理的“数据底座”,是城乡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美丽乡愁,传承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人们对地名文化传承发展寄予了更多、更美好期望。合肥瑶海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乡村著名行动”,联合合肥市博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开展地名文化宣传工作,展示瑶海发展成果,让地名成为在外的瑶海游子心中看不见的新乡愁。
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
强化主体责任,推进地名文化保护
地名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瑶海区民政局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合肥市瑶海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深入挖掘和保护瑶海区的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区域文化。对全区道路情况进行了摸排梳理,对道路建设情况及名称等进行了汇总,确保了对辖区道路的底数清、情况明,已更新完善地名数据信息149条,提高了地名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瑶海区淮浦亭
传播地名故事,增强城乡乡愁记忆
讲述“淮浦街”地名故事,带领群众回溯淮浦街地名历史,讲述古时庐阳八景“淮浦春融”“淮浦街”与李鸿章相关故事,回忆坐落在三里街的合肥机场,听着斩龙岗的历史故事,通过白水坝和大兴镇的历史了解合肥市商贸业的发展,讲好这些熟悉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唤醒属于瑶海人的特有的记忆。1934年修建三里街机场,抗战胜利后逐步荒废,1957年修整后再次通航,成为安徽机场发展的雏形,从三里街最开始的碎石跑道到国际化的新桥国际机场,瑶海人在弹指一挥间见证了合肥的跨越式发展。瑶海的大兴和坝上街素来都是商贾云集之地,热闹非常,往来于各地的货船穿梭其中,凭借南淝河流入巢湖通往长江的便利水运交通优势,有着逾千年的辉煌过往,坝上街这个“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更是一代合肥人民的记忆,回顾瑶海发展的历史,其本身就是一代人的特有的工业乡愁,上世纪90年代初,合肥市第一家工业企业“洪远记毛巾厂”在瑶海区诞生;1952年,合肥市规划在东郊(现瑶海区)建立工业区,随着安徽纺织总厂、安徽印染厂、安徽针织厂、安徽拖拉机厂、合肥电机厂、合肥无线电二厂、合肥日用化工总厂等56家上海内迁企业陆续落户,瑶海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合肥市工业基地。彼时,合肥一半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扎根在此,被称为“合肥工业摇篮”,根植瑶海数十载,百里繁荣傲庐州。讲述好这些身边的地名故事,让瑶海发展的故事更加看得见、摸得着,让新乡愁在瑶海人心中生根发芽。
瑶海区李鸿章享堂
瑶海区对于如何让地名成为新一代瑶海人记忆中的乡愁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崛起和发展,让地名工作同区域发展相结合,同时代进步相融合,让地名展现瑶海发展的独特活力。
王霞文 孙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