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午后,安徽善之源公益教育发展中心童欣爱项目部携手安徽医科大学“医行者”志愿服务队、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生国学社,走进合肥轨道三号线幸福坝站举办了首场主题为“医文融合 共向幸福”急救知识与非物质文化科普体验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为地铁站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宝贵的急救技能培训,并深入领略安徽传统汪满田鱼灯制作技艺,实现现代急救知识与古老非遗文化的完美交融。
本次活动获得了合肥市地铁三号线幸福坝站的大力支持。当班值班站长积极领导团队精心布置了活动场地,倪文杰站长更是亲自上阵,担任了本次活动的主持人。
在热烈的掌声中,安徽医科大学“医行者”志愿服务队成员康康同学以生动的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向工作人员和市民们详细介绍了气道异物梗阻的症状以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重要性。并热情邀请小朋友上台进行实操演练,通过直观的动作示范,清晰地讲解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基本步骤和自救技巧。地铁工作人员也积极地参与了模拟练习,仔细聆听指导建议,以确保每个操作动作都准确无误。
紧接着,安徽医科大学“医行者”志愿服务队成员童家烨同学向在场人员普及了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通过展示PPT,工作人员和市民们对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现场评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还借助专业的心肺复苏模拟人和AED自动除颤仪,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前期准备和基本原理,细致地阐释了如何准确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心跳等情况,并规范地演示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等核心环节的正确操作方法。
中场休息期间,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为在场的市民和志愿者们献上了精彩的歌曲表演。高磊深情演唱的《爷爷家的摇椅》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陈新宇深情演绎的《我记得》则勾起了人们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
活动下半场,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生国学社的董佳音同学开启了别具特色的非遗课堂。利用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向大家展示了汪满田鱼灯的历史渊源及其象征意义。在详尽的解说下,现场观众深入了解了汪满田鱼灯的现代价值和文化魅力,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随后,在现场志愿者们的协助下,国学社成员们引导市民和工作人员,使用精心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易版的汪满田鱼灯。在成员们耐心的指导下,参与者们基本掌握了汪满田鱼灯的制作工艺,利用竹条、浆糊和颜料,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一过程不仅让参与者们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大家对非遗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活动过程中,值班站长倪文杰与陈怡然也纷纷表示:“本次活动对我们来说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急救技能,还增强了安全意识,使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迅速地应对紧急状况,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此外,学习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显著提升了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为地铁站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次活动意义非凡,我不仅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自助并救助他人,成为一名急救志愿者;而且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归属感。这些体验在教科书中是鲜见的,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位参与活动的初一学生满怀激情地表达了她的感受。
本次现场活动不仅深入普及了传统急救知识,还巧妙地融入了汪满田鱼灯这一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共同编织出一场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充满文化韵味的独特体验。此外,在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活动不仅提升了幸福坝地铁站工作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更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王树平 后旭飞 袁梦 文:罗环 胡方圆 尹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