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公益头条 » 全民公益 » 益起行动 » 正文

靠着一只烧锅,一对残障夫妻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大学

“尝过了苦,才知道什么是甜。”

1985年,山妹子邹爱华走出大山,嫁给了小镇青年肖其敏。            

但是,他们的结合,并不浪漫,就像苦瓜系上了枯藤,看一眼就让人觉得煎熬。            

邹爱华因小儿麻痹导致下肢残疾,肖其敏天聋地哑。二伯哥也是聋哑,嫂子患有精神障碍,婚后第三年,两口子又“自讨苦吃”,捡回个体弱多病的早产儿。            

一家子老弱病残,丈夫还遭遇了下岗,但是,无论日子多难,邹爱华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养女。她和老肖几十年共担风雨,凌晨起、深夜睡,靠着一个小小的烧饼摊硬是把养女和小女儿都培养得品学兼优、孝顺懂事,把紧巴日子经营得像她做的锅饼一样有滋有味。            

两个人相互取暖,日子就不苦了   

湖北钟祥市石牌镇上正街,巷口往里30米,一间沧桑古旧的老屋是邹爱华的店,也是她住了30多年的家。            

老面发酵、葱花做馅,刚出锅的锅饼咸香酥脆,面香包裹着葱香、油香、芝麻香,热腾腾的香气在这条古老的街巷里已经飘荡了20年。            

很多人认识“饼嫂”邹爱华,是先听说了她的饼,慕名而来,看到她身体条件的特殊,才又去打听了她的故事。            

邹爱华是苦水里泡大的人。            

生在贫困山区,2岁得了小儿麻痹,刚刚学会走路的年纪,就再也没有机会奔跑了。            

父亲做了一只板凳让她扶着走,一步一挪,每天上学要蹒跚四五里山路,然而,这样艰难的上学路她也只走了五年就早早告别了课堂。            

邹爱华和肖其敏是相亲认识的,她知道肖其敏家里情况复杂,但是,小伙儿长得憨实忠厚,还挺帅,她相中了。            

两个淳朴善良的人在一起相互温暖,邹爱华并不觉得日子有多艰难。            

▲邹爱华和丈夫老肖相濡以沫将近40年            

婚后一年,她生过一个孩子,但是仅仅四天就夭折了,邹爱华哭得死去活来,差点休克。            

像是大梦一场,醒后留下的只有思念。从那以后,夫妻俩格外盼望再有个孩子。            

1987年,有天她听邻居说,镇上医院有一名被遗弃的女婴。“我和丈夫赶到医院,见孩子被一大团卫生纸包裹放在床上,是引产的。”“我们毫不犹豫就将这个小生命抱回了家,我就觉得要当她的妈妈。”            

早产两个月导致这个孩子体弱多病,出生九天,才睁开眼,成长的过程,一半在家里、一半在医院。            

丈夫当时在乡办工厂上班,每月几十块工资发下来,基本上都给孩子买了药和炼乳。女儿一病,邹爱华就整天整天守着,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因为看病花销大,两个人节衣缩食往出抠钱,孩子必须吃好、吃营养,自己只敢图个有饭吃。            

为了这个捡回来的孩子,邹爱华暂时打消了再生一个的念头。直到养女长到11岁,身体稳定了,才下决心再要一个。 

然而,小女儿出生不久,老肖却下岗了。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两个人都有残疾,很难再有工作,有人劝他们:“一个都养不活,把大的送走吧。”都是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在邹爱华心里,不分手心手背,她说:“这是我的责任,我就算累死,也要把她们养大。”            

两口子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坐在一起想出路。老肖在厨房帮过工,最后,他们决定摆摊学做锅饼。家门口搭起一个塑料棚,一只大铁桶改成炉灶,支起一口平底烧锅,熊熊燃起的炉火再次温暖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生活“就像泡在盐水里”            

“妈妈永远坐在离灶台1米处,夏天毒花花的太阳,将她泡在了盐水里,冬天折柴的粗手皴出裂口,要忍痛刷洗出口子里头的灰土。”养女曾经在作文里这样形容母亲。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就在炉灶口开始干活,一直忙到晚上天黑。            

行动不便的双腿支撑着邹爱华来回移步在炉灶口和锅盖之间,一天十多个小时下来,双腿都是浮肿的。            

夏天,别人在空调或树荫下乘凉,她却要坐在离灶不到一米的正前方被灼热的火焰炙烤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天,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眼睛被浓烟熏得睁不开,被汗水刺得生疼,“就像泡在盐水里”。            

冬天,寒风凛冽,小小的塑料棚根本禁不住吹。一次大雪天,风撕破了棚顶,打翻了炉灶。看着散落一地的锅饼,邹爱华默默地一个个捡起来,留下自己吃。然后打扫收拾,重燃炉灶,继续操劳。            

尝过了苦,才知道什么是甜            

无论怎样辛苦,邹爱华都舍不得让女儿吃苦。每天晚上,她变着法做好吃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故事,只要女儿想要的,都会尽力满足。因为心疼养女,她看起来,似乎对养女更加“偏爱”。小女儿有时会撅着嘴撒娇打趣妈妈:“只有姐姐回到家中,妈妈才会做一大桌子好菜,什么好吃的都先想着姐姐,好像我是被捡来的”。            

她对二伯哥的两个孩子也视如己出。嫂子的病时常发作,邹爱华就把侄子侄女接到自己家,这两个孩子倒有一半时间是在婶婶家长大的。            

二伯哥年岁渐老的时候,两个孩子也都去了外地,邹爱华夫妇就主动把照顾他的任务揽了过来。            

邹爱华还是街坊四邻的“知心街长”。邻里矛盾找她调解,独居老人她主动上门照看,谁家外出,也都会放心地把备用钥匙放在她家。            

邹爱华说:“尝过了苦,才知道什么是甜。”现在,她已经苦尽甘来。靠着一锅锅饼,她咬牙把两个女儿都供到了大学。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定居成都,小女儿西南大学硕士毕业后,现在已经加盟比亚迪公司。            

两个女儿到外地读书工作后,对母亲的牵挂从未间断,她们写给母亲的信邹爱华攒了一大箱,那是她最珍视的宝贝。

两个孩子都已长大,不再需要她那么辛苦,但是她的炉火依然没有熄灭,每天都有人找她预定锅饼。她现在有了小电动,可以开着电动车去送锅饼,送出去的,还有她的骄傲和快乐。   

就像养女学生时的一篇的演讲稿所言:“虽然母亲腿脚不便,不如常人走得轻快洒脱,但蹒跚的脚步走得比任何人都稳、都远、都有力,走出了一个家庭的乐观上进之路。”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湖北荆门市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邹爱华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19年1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