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公益头条 » 公益人物 » 正文

“定海神针”秦妈妈

很多人问秦华冬,你原本生活幸福,创办乐善家园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何还要继续?

秦华冬答道:“现在我的大家庭里有80多位成员,看着他们每天快乐生活,不断进步,同样是一件幸福的事。”

“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什么?”在浏阳市沿溪镇一家烟酒专卖店里,每当有顾客上门,店员杨柏明都会热情地打招呼。灿烂的笑容,麻利的动作,如果不是他腋下的那对拐杖,人们不会注意到他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然而,就在一年多以前,杨柏明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因为腿部二级残疾,他走路一刻也离不开拐杖,多年来一直没到找到合适的工作。内心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不善交际,和人说话时总是眼神闪烁,甚至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工作中的杨柏明

对于自己的蜕变和现在的生活,杨柏明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我能挣一份养活自己的工资,多亏了秦妈妈和乐善家园,”他感激地说,“是秦妈妈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她就是我们大伙的‘定海神针’!”

杨柏明口中的“秦妈妈”,名叫秦华冬,是浏阳市乐善家园残疾人服务中心的创始人。

现年44岁的秦华冬,从事过美容行业,开过大型游乐场,还办过商务会所。在亲友们心中,秦华冬衣食无忧,家庭美满,完全可以岁月静好,然而,她却“自讨苦吃”,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崎岖之路。

“来,秦妈妈帮你把鞋带系好。”

秦华冬的丈夫张英科孤儿出身,小时候吃了很多苦,也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关心和照顾。成家立业后,他经常带着妻儿到敬老院、福利院慰问。后来,他们又长期帮助一位家庭极度困难,家人无暇照顾的轮椅女孩,助残的善种悄然在他们心中扎根。

2016年10月,当地政府找到热心的张英科,希望他开办一家残疾人托养机构,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张英科和妻子商量,两人一拍即合。2017年3月,乐善家园宣告成立。

可是开园之后的状况,却和夫妻俩想象的不一样。

乐善家园前期投入120多万,除去政府补助的26万,费用大大超出了夫妻俩的预期。开园后,各种开支很快就让他们吃不消,“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愁钱。”秦华冬回忆,当时最怕的就是接到会计的电话,说的几乎都是资金空缺的问题。

为了维持家园的正常运作,张英科只得外出做一些基建小工程项目。无休止的劳累,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让秦华冬喘不过气来,“2017年基本上是哭着走过来的。”

“小心,烫”

2018年,在政府的帮扶和夫妻俩的苦心经营下,家园逐渐步入正轨。秦华冬发现,由于长期封闭在家,缺少正常的社会生活,许多残障人士的身体问题渐渐演变成心理问题,精神极度萎靡,让她又是焦心又是痛心。

“既然做起来了,就要将它做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一个托养+教育+康复+就业为一体的长远计划在她心中一步步成型。

“不错,有进步!”

为了让残障朋友振作起来,积极面对生活,秦华冬开设了“经典课堂”“扫盲课堂”等特色课程,同时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生活自理能力培训,另外,每个月还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对了,做得很好!”

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秦华冬和丈夫咬咬牙,卖掉了浏阳市区的学区房,投资近百万元创建了助残农场,托养人员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有偿劳动,从中获得成就感。

劳动,让大家重新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最后一关,也是乐善家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残障人士就业脱贫,活出尊严。经过几年的不解努力,秦华冬为40多位托养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除了乐善家园自身的岗位外,还有家政、送矿泉水、烟酒店店员等。

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微笑,正是乐善家园的理念

杨柏明就是其中一名成功就业的托养人员。从2021年7月开始的一年半里,秦华冬为他量身制订了一个“蜕变计划”,从倾听交流、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岗位实训到上岗就业,她跑了12趟。

她的耐心和诚恳,让杨柏明第一次感受到了尊重和关爱,最终,他凝聚起内心的力量,活出了自我。

秦华冬和乐善家园获得的荣誉及资质

随着家园的发展,入住人数越来越多,加上未取得消防许可证,2022年,秦华冬和丈夫决定迁址。

为节省开支,他们自己挑砖、挖土、运沙,双手的硬茧磨得开裂流血。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乐善家园顺利搬迁,夫妇俩为此负债150多万。

托养人员和建辉基金会的志愿者开心合影

如今,乐善家园共有80余位托养人员,每一个成员从入园到将这里当成家或是走上工作岗位,一年、两年、三年,秦华冬都像亲人一样,贴心地照顾着他们,守护着他们。

有秦妈妈这个“定海神针”在,大家很安心。

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的合作团队浏阳市德仁爱心协会提供了秦华冬的行善线索,建辉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2年1月将她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她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