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为推进安徽公益组织发展,评选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可复制的公益项目,表彰无私奉献、友爱他人,长期扎根公益一线的公益领军者,及一批热心公益传播事业的通讯员,现新安晚报公益头条开展安徽公益总评榜活动,并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安徽各地公益人、公益项目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他叫常希智,出生于1973年,来自安徽凤台县,汉族人,除了做着自己的小事业养家糊口外,常希智还是蚌埠公益联盟文明志愿监督队队员,还创立了蚌埠智慧之光公益协会并担任会长一职。如果要问做慈善的资本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金钱呀,没钱哪来的能力去做事儿”,“肯定是人脉啦,圈子越大,办事儿越方便”……当今社会对于公益慈善似乎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做慈善的前提就是成功。但他说“公益不等于捐钱,做好事不分尊卑贵贱”。
这是个平凡又伟大的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几千个昼夜,无私奉献,乐观积极。当采访者问及他是怎样接触公益事业时,常希智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开始也不知道什么是公益,他说:“我父亲在蚌埠水利局工作,我是跟随我父亲来到了蚌埠,后来无意间接触到蚌埠日报社的公益联盟组织,通过帮助特困家庭的群友而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公益事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常希智说:“刚开始做公益其实困难还蛮大的,毕竟在周围人眼里公益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的家人朋友一开始都不支持我。可能每个人的信仰爱好都不一样,我觉得做公益让我特别满足和充实!”
尽管面对家人朋友不支持,协会成立初期人员少,资金紧张,公益项目审核困难等问题,常希智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说:“让我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我的初心,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常希智从小家庭困难,兄弟姐妹多,但他的父母不会因为条件不好而放弃做善事,或许常希智心中那颗善意的种子就是父母种下的吧。
“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是蚌埠智慧之光公益协会的口号,秉承着这个口号,在植树造林、帮助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防洪、禁毒等一次次的公益慈善活动甚至在今年的新冠疫情社区志愿活动中,常希智收获了很多,智慧之光公益协会也在一次次的团队合作中逐渐壮大。现在,除了做善事、献爱心外,在创卫、创城、夏日送清凉行动、以及全城“僵尸车”大搜索活动中都能看到常希智这位虎将的身影,他堪称协会中的“第一神将”。作为会长,他会以身作则,担负起比大家更重要的任务,让压力担在自己身上,让会员们安安心心做公益。
他很开心自己的努力慢慢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随着公益规模的扩大,常希智的家人朋友也开始理解并支持他,政府也支持并协助协会的活动,社会人士也认可他的劳动成果并在常希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旅途中。常希智说:“做公益其实并不能让我收获什么物质回报,但一想到我的行为能影响、改变、带动我身边的朋友、亲人还有我们的子子孙孙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马路边的老人推不动车,我们就可以去推一把,这样就够了。付出的人多一点,这个社会就会更温暖一点。”
当问及为什么以“智慧之光”来命名公益组织时,常希智说:“蚌埠淮河流域有很多古文化文物和遗址,比如:大禹颂、华夏柱、陶面人等,从历史中我看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在生活中我能看到蚌埠人民的智慧,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智慧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去给我们身边的人以及弱势群体带来希望。而且我的名字也寓意着智慧和希望,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我要坚持做公益的想法。”
“我们不浮夸,不贪求利益,只想踏踏实实做事儿”,“公益路上,我们还不够优秀,得继续努力”。时光飞逝,今天的他仍在坚持自己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希望更多的志愿者能够像常希智一样,坚持做志愿的初心,在公益这条光明大道上,温暖他人,活出自我!
(文/安徽外国语学院 武恩迪 马庆庆)